為進一步用好“家門口”紅色資源優勢,激活紅色教育動能,近年來,廣德市深入實施“紅色富礦”深挖行動,打造一批紅色黨性教育基地,深度挖掘紅色資源底蘊,切實提升組織生活質效。
挖掘“看得見”的資源,點亮“紅色地標”。統籌全市紅色資源,先后建成皖南紅軍獨立團紀念館、月克沖紀念館、英烈山紀念館等18處“文化型”“體驗型”紅色地標。在陣地建設中融入豐富黨建元素,結合地域抗戰文化、航天文化和軍工文化等歷史資源,圍繞“走近大國重器、感受中國力量”“重溫紅色歷史、傳承奮斗精神”“體驗美麗鄉村、助力鄉村振興”等11個學習主題,形成4條輻射全市的紅色教育示范帶,成為廣大黨員干部深化學習黨史、加強黨性淬煉的重要陣地,實現縣域黨組織黨性教育全覆蓋。聯合市委宣傳部、黨校和黨史地方志室等8家市直單位,探索紅色資源與黨建工作、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的融合點和切入點,形成集黨史學習教育、國防教育和經濟發展等于一體的學習行程,拓展紅色資源傳播黨的聲音、培育文明新風尚的綜合性宣傳教育功能。
培養“講得好”的聲音,建強“紅色隊伍”。根據不同領域、不同群體、不同類別黨員干部需求,優化梯次合理、專兼結合、優勢互補的紅色師資智庫,組建“權威先鋒”“金石良言”“暖心故事”“鄉鎮特色”“廣德鄉音”等5支紅色宣講隊伍,定期開展紅色講解員業務培訓,著力打造一支政治素質好、業務水平高的宣講先鋒。積極舉辦“黨課開講啦”“紅色故事有聲有色”等活動,深入推進紅色教育進農村、進社區、進機關、進企業、進學校、進醫院、進社會組織,累計培訓黨員5400余人。聯合市融媒體中心拍攝《時空長廣》《長衫一襲青云志》等紅色題材黨員教育片12部,為全市黨員教育培訓提供鮮活、生動的本土紅色教材,把黨的歷史、紅色傳統、紅色記憶、紅色基因在耳濡目染、潛移默化中根植于黨員群眾心中。
圍繞“融得進”的特色,開展“紅色活動”。依托“主題黨日”和“紅色星期六”黨員志愿服務活動等載體,有針對性地組織開展紅色研學體驗,將紅色資源轉化為產業發展資源,推動“紅色旅游+鄉村振興”的12個特色村(社區)作為研學點位,聯動開展跨區域交流研討等活動5次,互學互鑒政治理論學習、產業發展、鄉村建設等經驗做法。開設“紅色直播間”3個,展示全市紅色研學資源、文旅發展項目和古色傳統村落,謳歌本土涌現的先鋒楷模人物、鄉村振興帶頭人等先進事跡,用家鄉語言講好身邊“紅色故事”,讓紅色資源釋放出更大凝聚力和感召力,累計吸引在職黨員、流動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等8000余人次收看。定期梳理“我為群眾辦實事”紅色清單,通過明確完成時限、制定切實可行的解決措施,倒排工期解決問題300余個。
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